课改断想

教学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27 01:45:07

在经历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探索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后,新课程期待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慰。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巧把金针渡与人”、“能探风雅无穷趣”呢?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个重要话题。然,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总有一些现象让我们为之担忧,现撷取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案例,进行思考:

课改断想

断想之一:课堂教学

——怎就一个“实”字如此难得?

镜头一:课改初我们所常看到的:不少教师课上穿来穿去,忙得不亦乐乎——有整课跑着发小红花的,有整堂课忙于奖红五星的,甚至有的教师整堂课将红五星贴在孩子的额头,导致这些孩子不知是激励还是别扭,整堂课和老师一样没能静下以来。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对了,师生马上发出掌声或“棒棒棒,你真棒!”的群体运动。

反思:有人说课堂是“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作主”,追求的是教师“动作”新理念,结果出现了以上许多出人意料的情况。试想这样热闹的课堂是活跃了,但给学生到底带来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如此机械单一地“行走课堂”,这样的课堂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态度想不浮躁都难。是的,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注意动静结合是好的,但可以从一些细节做起嘛。比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精彩,马上竖起大拇指;一个学生思想开小差了,悄悄地走到跟前摸摸后脑勺——万语尽在不言中。我想教学风格朴实一点、知识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教学评价真实一点,点点实在,收获的将是无限精彩!

断想之二:课改实践

——请别“一相情愿”

镜头二:在一次教学比武中,一位老师执教《称象》一课,她一心想在课堂上吸引学生,让课堂活跃起来。一开始便让小朋友看多媒体讲故事,看完了精美的动画,又让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又演示曹冲如何称象,让学生观察每一个步骤,然后让学生练习表演,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你还能不能想到更好的称象方法?

反思: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她本以为,这样的实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高高兴兴,一定会是精彩纷呈。然,教师们的评价却让她汗颜:课堂实践不能为活跃而活跃,应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实践可别“一相情愿”。是啊,一堂课下来,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到10分钟,又没安排写字。课堂是十分活跃,热热闹闹,但却上“飘”了,把语文的“味”给丢了。这样的教学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不敢想了。其实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至关重要。毛是附在皮上面的,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如果弄清多媒体,表演等仅是为教学服务的,也就不会越俎代疱,本末倒置了。

断想之三:尝试探究

——别让孩子“欲罢不能空悲切”

镜头三: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上《坐井观天》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会天天坐在井里呢?一个同学忽然回答:“青蛙才不会坐在井里呢!”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当时老师一听,沉下脸来,说:“《坐井观天》这个故事流传已经很久了,怎能说青蛙不会生活在井里呢?以后回答问题应先想一想,知道吗?”那位小同学才边不服气地嘀咕着边沮丧地坐下,整堂课再没发言。因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执教老师也不以为意。课后,听课的老师想起课上的情景。便把那位同学叫来询问。在老师的鼓励之下,他才说出了令人吃惊的发现:“我常和爸爸捉青蛙,我们常在池塘里、小河边发现青蛙,却从没在井里发现过青蛙,住在井里的是蟾蜍或小气蛤蟆。我问爸爸,爸爸说:青蛙不会住在井里。”……

反思: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口口声声新课标新理念,但是,真正运用于教学中却总是“涛声依旧”、“我行我素”。青蛙才不会生活在井里呢!这句话是不是正确是次要的,值得称道的是学生能把生活中得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学习。他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课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不相符时,敢于大胆提出质疑,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和品质啊!可执教老师却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扼杀了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他的创新精神………

断想之四:自主引导

——别遗失了“价值引领”

镜头四:在上《珍珠鸟》一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关爱之情的:

师:同学们,珍珠鸟之所以能一次比一次接近我,后来甚至有些得寸进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你们想:当雏儿在书柜上乱啄时,如果我轻轻吆喝一声,它还会接近我吗?在雏儿低头喝我杯子里的茶时,如果我不耐烦地移动杯子,它还会接近我吗?在雏儿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时,如果我用力地挥手驱赶它,它还会接近我吗?

生:不会。

师:可见雏儿之所以能栖息于我的肩头,是因为我百般地呵护与关爱。你能给文中的插图起个名字吗?并说出理由。

生:小可爱。因为小鸟在人的肩头睡着的样子很可爱。

生:有趣。小鸟能在人的肩头睡着,太有趣了!

生:巢。小鸟把人的肩头当作它温暖的巢。

反思:案例中,老师一直试图给学生灌输一种情感,在学生毫无储备的情况下,教师试图运用一连串排比设问激发学生情感。从课堂的情况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确实是受到了感染。但细细琢磨,不难发现这仅仅是教师给的,是一种外在的感染。这种情感只是一时性的,甚至是一种为了应付老师的附和,它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因此,让学生给插图起名时,很多孩子并没注意“我”情感投入这条线,仅仅局限于从小鸟的可爱这方面来起名。这样的引领有价值吗?要想学生能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必须让他们凭借文字通过自主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学生有了这么一个情感积累过程后,教师再用那一边串的设问引导,学生的情感升华才不至于显得空洞,甚至还能实现了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共振的效果

手掩卷宗,我这样想着:漫漫课改路上,理性诠释理念,朴实而又扎实的教学,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将会是简约而不简单、放松但不放纵、忙碌却不盲目!

——这样的课堂,你好、我好、大家好!

查看更多
【课改断想】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uaycqtyqyqki/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