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永恒记忆

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26 19:16:29

我的2006年春节期间,为躲避热闹,闭门不出,正好编这本《附中:永远的精神家园》。一连几天都浸沉在对中学老师的回忆之中,感动、感慨不已……编完了,却意犹未尽,于是再写《编后有感》。

教师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永恒记忆

2004年年我在附中教师会上作了一次演讲——《我的教师梦》,讲我对“教师”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我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追求的,而且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我们的学生在青少年时代美好记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尽管他们以后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即使走向歧途,青少年时代的美好、神圣的回忆却是无法抹掉的。或许在某一时刻,由于某一机缘,在他们的心上会掠过我们的身影,想起我们有意无意地说过的某一句话,那都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片刻的温馨。这正是对我们今天的劳动的一个回报。即使学生把我们忘却了,我们仍会感到满足,因为我们毕竟曾经试图引导学生创造善良、美好的童年、青少年,使他们有过一个做梦的年代。一个人有过、还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美好经历与记忆,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的意义与价值,正在于以自己的存在,向学生们证明,尽管不合时宜,人还是可以以那样一种方式生活的。”

后来,有些老师要我题词,我也总是写这样一句话——“教师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成为学生青少年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

而现在,刚编完的这本书,恰好是50年后学生对老师的回忆。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的淘洗,许多的往事都已经忘却,但有些东西,有些瞬间,却一直留在学生心中,成为“永恒的记忆”。

那么,留下的、在学生的生命中永远抹不去的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或许我们正可从这里切入,重新理解教师的意义,教育的真谛。

美的身影

几乎每一名同学在回忆陶强老师时,都谈到她的美丽,在学生的眼里、心中,她永远是美的化身,而且有这样的祝词:“愿您的端庄华贵永留人间。”这是刚刚离世的世纪文学老人,也是我们的老学长巴金的名言:“青春是美丽的。”中学正是人的青春年代,对美的敏感与想象,是中学生最基本的感官与心灵、生理与心理的特点,美是青春期生命的内在需要。中学老师的第一职责,就是充当美的使者与播种者。

首先是仪表的美。在学生的印象里,陶强老师在任何时候都是整洁、端庄、得体的。这看似无意却是有意:一个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师,一定会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一定要把自己最亮丽的那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而绝不允许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地出现在课堂上:任何丑的暴露,都是反教育的。

但这绝不是花枝招展、追逐时髦:美也是有品位的。学生用“端庄华贵”来概括陶强老师之美,是大有道理的。这是真正的教师之美。“端庄”透露出为人的端正、庄严与大气,“华贵”显现的是华丽的风采与高贵的气质。教育绝对要求“大”与“正”,教育具有先天的超越性,它是“高贵”的事业。气度狭窄,蝇营狗苟,斜门歪道,短见浅识,花哨浮躁,都是反教育的。

因此,美更是内在的气质之美与心灵之美。学生赞扬陶强老师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女性”,是对教师,特别是对女教师的最高赞誉,同时树立了一名“真正的教师”的标尺。

但“美”在中国教育中却常常缺失。在陶强老师的时代,“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品,甚至被宣布为“罪恶”。陶强老师就因为她的不合时宜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其中就包括了自己的学生对美的践踏。但陶强老师却依然以自己的存在,向她的学生证明美的魅力。我们这些学生之所以能够在丑恶极度泛滥的年代坚持对美的信念与追求,实仰赖于陶强为代表的附中老师当年播下的美的种子。因此,当今天的中国教育以一种新的形式来贬抑、歪曲、糟蹋美,甚至到了“美丑不分,以丑为美”的地步,我们这批老学生来重塑陶强老师美的形象,正是要重新呼唤美的教育,并借此证明美的不朽。

爱的感动

每一名学生都念念不忘陶强老师对我们的爱。“亦师亦母”是陶强老师在我们心目中的永恒形象。

这形象,颇耐寻味。

首先要问:教师对学生的爱成为一种母爱的延伸,其意义何在?关于父母对子女的爱,鲁迅有一个经典的论断。他说,这是一种“天性的爱”,是“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因此,他期待“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显然,陶强老师的“亦师亦母”就是鲁迅所期待的天性的爱的扩张与醇化。以父母对子女的爱来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师生关系“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而完全出于人的天性。

只要看一看当下中国教育中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沦落为绝对的交换关系与利害关系的现状,就可以懂得陶强老师的“亦师亦母”形象的意义。

面对越演越烈的教育功利化趋势,我们要大声呼吁:请回复人的天性,请回复教育的本性。

当然,师生之爱,并不是父子、母女之爱的简单复制;“亦师亦母(父)”的双重身份,在教育上是能够发挥其特殊作用的。一般说来,父子、母女之爱既出于本能就偏于非理性,而师生关系却有更多的理性。青少年到了一定阶段,一般是在高中,常常会出于“告别童年,脱离父母”的本能而导致与父母的不同程度的疏远以至逆反,在这种情况下,“亦师亦母(父)”的老师往往就能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成年人,在他们的成长中起到父母所难以发挥的作用。我们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成长道路时,特别怀念高中阶段的老师,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满足学生“被无条件的爱”的感性需求。而且要用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爱别人”、“创造爱”。从而获得“成熟的爱”。这是引导学生生命从幼稚阶段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理解,这正是陶强老师“亦师亦母”的意义的另一个侧面,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溺爱”成为当今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导致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泛滥的情况下,这样的理性的成熟的爱的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阅读追忆陶强老师的文章时,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无论是当年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同学,当年的数学“尖子”,还是数学成绩一般的同学,都毫无例外地谈到陶老师对他们的爱。

查看更多
【教师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永恒记忆】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ldyuqtyqtygi/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