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素质 落实素质教育

教学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26 14:36:49

小学《语文》第二册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它学科课程相符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落实素质教育呢?我们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创新素质  落实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意境,激发创新意识

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学习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欲望。如在教学《燕子妈妈笑了》一文时,教师请几个同学合作,戴上头饰来演课本剧:可爱的小燕子、美丽妈妈......绘声绘色的表演仿佛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在这种气氛的深深感染下学生激发了灵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积极投入到课本剧的创作之中。望着他们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其中包含着他们多少创新的意识啊!

(二)因势利导,鼓励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小猴子下山》时,有一个同学轻轻地说:“小猴子真是太笨了!”我听了,就趁机问:“同学们有没有好的办法去帮助小猴子呢?”大家都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帮小猴子捡起来。”有的说:“我去告诉小猴子,他的东西掉了。”还有的说:“小猴子可以再回去把东西捡起来。”我对这些都给于表扬,这些同学听了非常激动。这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质疑解难,激活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二课时,我在学生收集有关祖国知识的基础,指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为什么大兴安岭雪花飞舞,而海南岛上却已鲜花盛开?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启发他们去自己寻找,可以看书,可以看图片,可以讨论等等。学生通过看、想、听、辩,不但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而且提出了许多有创新的设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创造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是进行全新的构思、联想、和创新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一)发散拓展,实现思维的多元化

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通过类比、联想等方式,使思维向各个方向扩散,从而产生许多新的创意。如教学《司马光》时,抓住“砸缸”这一关键情节,启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学生很快想出了许多另外的办法:“找绳子把他拉上来”“丢木头让他浮上来”“拿水桶来把水舀干”......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设想,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抽象概括,实现思维的科学化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由于儿童思维发展的一班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如探究事物的客观规律,论证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等等。在分析、综合和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抽象和概括、演绎和归纳等思维训练,从而培养思维的精密性和流畅性。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我指导学生边看图边进行进行分析:“为什么说大自然也有语言?”从现象到本质,学生认识了其中的科学的道理。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启发想象,实现思维的动态化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记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丰富学生的头脑表象。

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教师要注意诱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的驰骋。如:在教学《王冕学画》时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想象力,把课后题变成一个有他意的作品。结果他们创作出的作品图文并茂,富有诗意。由于想象的意境不同,学生的文配画也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程度的创新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动手制作,提高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动手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法和手段,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力求使用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尽量感知。在“动”中发现问题,从“动”中解决问题,从“动”中获得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只有让学生主动动手活动,学生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集中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有效因素参加,从而进一步增强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发动学生自己独立动手制作白云、太阳、大树的模型,并让他们在课堂上作演示。学生在制作演示中,通过阅读、思索、分析材料,不仅掌握了制作的程序和方法,明晓了科学的原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了学生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创新能力。

(二)交流合作,提高创新能力

交流与合作是现代社会密切协作关系和社会分工的需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近现代科学的很多发展与发明创造,大部分是众多科学家互相交流恙共同合作的结果,很少有“闭门造车”的“单干户”。交流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如:在教学说话《错在哪里》时,我以组织者、评价者的身分参与学生的活动。学生在分组制作活动中,愉快的分工,合作,共同探讨,饶有兴趣的交流经验,畅谈体会。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的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走出课堂,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而且要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由校内向校外渗透,定期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接触工农科技,多了解社会生活实际,多收集有关知识,资料等,增强和提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小狐狸卖空气》时为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我组织他们通过去村外调查,访问大人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了解小河近几年来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组织了“我建议”的班会活动。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生动的国情教育,而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查看更多
【培养创新素质 落实素质教育】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jyqtzaytfidk/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