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教学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26 14:41:11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和创作,留传下来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是一位很不得志的江湖流浪者。写过戏曲,但主要精力则从事于小说创作,相传著有《十七史演义》。不过他的作品,多经后人增损,原作反被湮没。较能保存他原作的面目的,还只有他编撰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李义山《骄儿诗》即云:“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现了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并且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从黄巾起义开始讲到西晋的统一,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通俗演义一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具有惊人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品格的诸葛亮、刚烈勇敢的关羽、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曹操,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这部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长期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查看更多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hyqytlttovkk/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