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20 11:23:22

一、教材分析: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1、课文:本单元以“梦想与追求”为话题,收录了三篇课文:王家新的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和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的童话《犟龟》。《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我的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一颗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抒写自己在逆境中遭受许多挫折后依然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执著与坚强。《犟龟》是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一则童话故事,作品叙述一只小乌龟执意要求参加狮王婚礼并经历重重困难的故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即将升入中学的孩子,已经处在了人生的第二个反抗期,他们开始用自己的双眼来看世界,也开始喜欢用自己的大脑来掌控自己的行为,在很多时候,大人的说教让他们感到束缚甚至反感;另外,学生进入中学学习,课程徒然增多、知识的难度不断加深,还要适应陌生的环境,这一齐涌来的困难或许会让孩子有些不知所措,我想本单元安排这样三篇课文,通过王家新、贾平凹两位作家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回顾和由字里行间透出的坚毅与执着,通过一个有趣而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或许能给孩子们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帮他们完成由童年到青少年的心理过渡。

2、古诗诵读:古诗《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3、语文乐园:语文乐园紧紧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的,安排了与追求、与奋发图强有关的历史故事,但是以成语的形式出现,让孩子们自己去阅读、了解这些故事,我认为这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一种有效地引导;与志向有关的名言也安排了两句。另外,还有体会反问句的作用、成语故事《杯弓蛇影》、口语交际、和习作《大人的烦恼》等内容。

二、教学建议在单元组成中,还有一个部分也不应该被忽视,这就是导语。“梦想是山那边的大海,是我们心田上绽放的花朵。有了梦想,便有了一个信念,一份追求。让我们执著地去实现梦想吧!”这是学习之前的情感撩拨,撩起孩子们对梦想的向往,更撩起他们对梦想的思索。在短短的三句话中,抛出了本单元的关键词:执著。

因为执著,才能翻过重重地高山去聆听海涛的喧腾;因为执著,小桃树才能在风雨中寂寞却顽强地站立,并生发出如灯塔一样的花骨朵;因为执著,小乌龟才能见到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婚礼。“学习本单元课文,要体会课文的内容与情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接下来,我就想从“体会课文的内容与去年相比情感”和“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两个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本单元的教学。1、走进文本,与作者展开深层次的心灵对话。

① 联系背景,填补空白。前两篇课文,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而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所写的内容远离现今学生的生活,所抒发的情感也让现今学生觉得遥远。学生对这些文本感到很陌生,因此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因此,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前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提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查找与文本和作者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所处时代的特点和作者个体的特殊性,一来训练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二来弥合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学习课文能与作者站在同一个起点。

如,《在山的那边》是作者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群山的局限和强烈的好奇心使他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想望。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作者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理想主义培养了他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在接踵而来的“文革”中这一代人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

但特殊的精神气质也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正是由于这样的信念,才会有:“人们啊,请相信——”,这样鼓舞人心的诗句。如果能让学生在资料中与作者一同走过这些坎坷与风雨,相信孩子们会对山那边的海怀揣无比热切的向往,如果能让孩子们与作者一起沐浴理想的阳光,他们也一定会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状物的散文,往往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可谓物中有情、物中有人。《我的小桃树》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在介绍作者时,注意作者名字的读音:凹wa)。说小桃树长的不是地方,就暗示作者自己从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暗示作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是孤陋寡闻,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我国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长;写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着一个欲绽的嫩红的花苞,那花是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来的,这就暗示,即使在那动乱的年代,作者心头的希望没有熄灭,还坚信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总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这篇课文也只有通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小桃树与作者本身的经历相联系,才能更好地读懂作者借小桃树所抒发的概叹、理想和情志。②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作者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本单元的文章,文字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联系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再从诗中找出认为含义深刻的词语或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如果存在一些障碍,可以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 例如《犟龟》中小乌龟“想了一天一夜”,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个句子在文中更加真实地表现了小乌龟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使小乌龟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乌龟,想象在这一天一夜中,它会想些什么,比如它可能想到的是前进路上的重重困难,也有可能想到的是退缩……,使学生获得更真切地体验,也使小乌鱼能更快地为学生所接受和喜欢。《在山的那边》中,“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反复品味,这里可以引导引导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想象常年绕行在山间的小路上,那种单调的生活,想象作者中书本中读到的关于五彩纷呈的世界的描写,入境体验那种好奇和憧憬,我们会发现,这里的“痴”就不是指发呆了,而是指“我”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是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这样的地方可以安排学生仿写,学习作者这样凝炼而确切地进行表达。在《我的小桃树》中,“它瘦了许多,昨日的美丽完全消失了。”一个“瘦”字,不仅写出了桃树在风雨中凋零的样子,更赋予了桃树人的情感,让我们仿佛看见了风雨中小桃树那楚楚可怜的样子,让人顿生怜惜。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字的精妙,可以联系这个字的本意,看由这个字能让你想到什么,或想到哪些词?再由学生提供的这些词句来想象小桃树遭受风雨侵袭的样子,让学生在不由自主中把小桃树与人相联系。“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委屈”一词道尽了作者心中积蓄的伤感和沧桑。透过这几个句子,在品味这些句子时,还可以让学生从这两句话想开去,把小桃树的样子用自己的话的描摹一下,加深体会。另外还有“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等句子,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句子,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注意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③ 联系生活,感悟情感。理解文本,不是隔岸观火。要想深入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还要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生活化的阅读。

因为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之间,是相互相成的,互为促进的。如果学生能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他们就能与文本产生共鸣,就能真正读懂文本所反映的深层内涵。例如,《在山的那边》,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节只有一句话:“妈妈,那个海呢?”这句话显然不仅仅是孩子受挫以后的一个心理活动的描写,而是告诉人们,尽管受挫,但心中仍有信念,仍在探寻。跟第二部分的第一节相呼应。中最后一节,诗歌的情感已达到高潮,“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于会攀上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教学时,在理解文的情感后,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回想一下,自己在征服了重重的困难后获得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更深地体会“被全新的世界照亮眼睛”的欣喜。

,并用朗读表现出来。在《犟龟》的教学中,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生活中由执著带来的成功,以及自己在成功后再来回忆这个努力的过程时,心中的那种成就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决心,这样才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尽量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比如:读这样的课文,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口味,在品味词句时,可以先从字面意思开始,再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文字背后的意思。学习这类文章,整体把握的很重要,否则学生获得的就是支离破碎的东西,当他再遇到同样的文章时还是无从下手。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可以 以这三篇课文为例,给学生一个范例。比如说,《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有两部分,在这两个部分中,内容是一层层深入的。第一节,是写作者小时候一段爬山看海,却得到失败的经历,这一节的“山”与“海”其实就是指的生活中的山和海。第二部分的第一二节,写的是诗人自己追求理想的奋斗历程,而第三节就扩展到很多人追寻理想的经历了,就具有了普遍性,诗歌所包的内涵也就更广阔了。这样的把握理清了诗歌的脉络,学习的过程就更有条理感了。

《我的小桃树》一课,可以以作者的写作顺序为线索,即:“眼前景——回忆——眼前景”这样的条理去把握。《犟龟》一课可以以小乌鱼的游历为线索,也就是以它中途遇到的各种困难为线索。当然整体的把握会因个人对文章的感受不同,或是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老师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解读来把握。这里还想说的一点就是,这几篇课文在人教版中都是入选在中学课本中的,也就是说,要深入理解课文还是有一定难度,学生的人生经验也还有限,所以我们自己在解读教材时可以深一些,广一些,但是在教学时,对学生要求应该放低一些,不要求面面俱到,不求每一句都嚼透嚼烂,只要在一个方面说清楚,或者是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就可以了。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而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必然会出现差异,这就是我们倡导尊重学生的阅读的个性化原因

所在。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不能强求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而是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就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在新课改中间一味地肯定学生的所有意见,老师不敢说一个“不”字,不敢引导,这种情况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我们现在新课标倡导的所谓个性化阅读或者创造性阅读有点误解。好像一讲到个性化阅读,每一个学生他自己的阅读的感受全是正确的;一讲到创造性阅读,那就肯定无限发挥,甚至要过度阐释。西方文人说了一句话叫作“过度阐释那就是胡说八道”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犟龟》这篇课文,在读课文时,有些学生就会觉得:明明知道狮王二十八世去世了,还往前赶,这不是有些愚蠢吗?而对于小乌龟赶上了二十九世的婚礼,或许也会被认为是意外、侥幸,如果二十九世没有这么快举行婚礼,那么小乌龟的“犟”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吗?这样的话,学生是不会得出:“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这种启示的。其实,这是完全脱离了文本的理解。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诊断,并加以引导:小乌龟是很幸运,但是没有它的“犟”,不是连这种幸运的可能性都没有吗?因此,小乌龟的“犟”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那就是:努力,才会有机会;拼搏,才会有成功;播种,才会有收获:“犟”,才会有奇迹和惊喜。否则,退缩停顿,终无所获。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毕竟是哈姆雷特,不是李尔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想到,要实现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的。为什么必须坚持理解性阅读?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它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过去我们过于追求确定性,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就是从思维方式来说,是一元思维和多元思维的统一,而过去我们比较侧重在一元思维,侧重答案的确定性。课改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但不能说我们把这种确定性完全颠覆掉。

因为文本本身是有确定性一面的,就是作家他有个创作意图,作品它有个写作背景,文本它有一个主观的意义,就是作家要赋予这个文本某种意义,它从各个方面其实都会对你的阅读起某种规定、框范、限制、引导的作用,不能无限地放手去发挥。教师在课堂上要敏锐判别出现的各种解读是否与文本的意图背道而驰,是否阻碍了对文本的正确认识,然后加以引导和纠正。另外,刘默耕教授曾说:“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应以教材为例,引导学生在学生阅读本领的基础上,再去阅读更多的感兴趣的读物,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化的热爱,挖掘他们的阅读潜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在山的那边》教学这后,还可以推荐读韩东的《山民》;在《我的小桃树》之后,还可以推荐读贾平凹的《小溪》,《犟龟》之后还可以推荐读米切尔•恩德的其它作品,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或与课文进行比照阅读。

查看更多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mmyqtifkfwki/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