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资源: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文言知识   更新时间:2024-04-19 14:21:53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中考试题资源: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文言文阅读的综合分析

我们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积累一些词语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谈的是什么人物,围绕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随着文言文主观题量的增加,这类题型所占的比例也就会越来越大。

考纲中“分析综合”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这实质上是在考查我们对文意的理解。筛选文中信息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为,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观点。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全方位的把握,不可遗漏了重要信息而造成要点不全。以“人物传记”这类文章为例,我们要特别重视五种语句:第一种是交代人物之间关系的句子,要搞清楚这个人的职务,与文中的其他人是什么关系;第二种是描述文中主人公行为的句子,弄明白他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第三种是总结性的句子,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在其中体现;第四种是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第五种是文中的标题、出处和文末的注释。

如果这类“分析综合”是以选择题出现的,那么你就应该明白四个选项的范围,即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或者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致是一致的,一般是选择错误的一项,显然其他三项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点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解题可以分成四步完成:

1 吃透题干

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

2 分析信息

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作是非比较,既要理解文言语句字面的意思,又要概括语句深层的意义。这一步作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

3 对照确认

根据所给的答案,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并加以确认。

4 确定答案

尽管解题思路因人而异,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须要在理解每个句子的基础上,立足全文,居高临下来辨析和断定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概括中心思想”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综合和整理的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基本内容为基础。

考试一般都着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这就要求学生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某种本质、某种观点等等。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的思路与方法有如下几点:

1 总揽文意,整体把握

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把握了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基本态度后,就能比较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2 抓住题干,准确把握题目信息

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明确题目要求,是选对还是选错,是考查局部还是考查全文。

3 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

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 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了解选项设置模式,细心分辨,排除干扰,提高正确率。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是前面所提训练的综合体现。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从近几年的考试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

一是隐性考查,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

二是直接考查,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对少见,但这项考查会有加强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读全文,分析人物言行

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2 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 综合概括,提炼观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

4 树立历史的观点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拔高,不能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

还要特别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前者是要求将文章中事件本身或道理本身的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出来,这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能力;后者是要求在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属于侧重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能力上。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因此,将前面复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完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坚实基础,也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阅读的必要步骤。

能力训练

(一)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1.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__________

②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__________

③安往而不得贫贱哉__________

2.“安往而不得贫贱哉”有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怎么会去寻找贫贱呢!

B.去哪儿不能获得贫困低贱呢!

C.怎么会去寻找不能获得贫贱的地方呢!

D.去哪儿都不会贫贱!

(二)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①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衤+ 兪)衣②,玩日愒岁③。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④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注释:①邵子:指宋人邵雍。②□(衤+ 兪)yú衣:穿得华丽。③愒kài岁:荒废时日。④陶侃:东晋大政治家,曾说:“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

1.“大禹之圣”和“陶侃之贤”均为倒装句中的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治生之道,莫尚乎勤___________

②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___________

③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3.“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说明的正面道理是___________。

(三)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①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吾名曰越石甫。”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甫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邪?”越石甫曰:“吾闻君子诎②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几③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甫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注释:①刍:喂牲口的草。②诎:委屈。③几:通“讥”,注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齐人累之()

②遽解左骖以赎之()

③越石甫怒而请绝()

④向也见客之容()

⑤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诎乎不知己

今免子于患

而信乎知己者

吾于子犹未可邪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B.两个“乎”字不相同,两个“于”字相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D.两个“乎”字不相同,两个“于”字也不相同。

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分类无误的一项。

①晏子之晋②齐人累之③遽解左骖以赎之④向也见客之容⑤夫子礼之⑥此全功之道也⑦顷之,烟炎张天⑧君将哀而生之乎⑨得公来,孰视之⑩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

A.①/②⑤⑧/③⑨/④⑥⑦/⑩

B.①/②③⑤⑧⑨/④⑥/⑦/⑩

C.①/②③⑨/⑤⑧/④/⑥⑩/⑦

D.①/②③⑧⑨/⑤/④⑥/⑦/⑩

(四)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

答:___________。

2.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

(五)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槨⑤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僚属:下属的官吏。②缞绖(cuīdié):丧服。③亟(jí):急迫。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⑤赗(fènɡ)敛棺睳:下葬的物品。⑥彻:通“撤”。⑦赒(zhōu):救济。

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___________。

(六)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①,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郡尉。黄初末②,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③,迁为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④,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城狱讼众猥⑤,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⑥,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使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

注释: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196—220年。②黄初:魏文帝年号220—226年。③太和:魏明帝年号226—232年。④雄张:豪雄自大。⑤众猥:众多、琐碎烦杂。⑥为封过所:为他们封盖官府印信,发放过境凭证。过所,古代过关津时的凭证。

1.以下各句中,能反映仓慈“威严果敢,胆识过人”品质的一项是()

①为长安令,清约有方。②太和中迁为敦煌太守。③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④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⑤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⑥胡常怨望,慈皆劳之。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2.对这篇传记主旨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映他勤政爱民、大胆果断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他身上的一些缺点。

B.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映他办事果断、为民兴利、善于理财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指出他有拥权自重,自作主张的毛病。

C.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映他有才干、施德惠、擅兴利的品质,突出了他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D.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集中反映了他威严果敢、胆识过人、勤政爱民、处理公正、为民兴利、注重发展的优秀品质。

3.对这篇传记的有关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传记看,仓慈是一个有才干、施德惠、擅兴利、深受人民受戴的好地方官。

B.本传记作者以客观的笔调,从容叙事,但字里行间渗透了对仓慈的歌颂。

C.本传记语言平实,于平实中寓含褒贬色彩,表现作者既赞又责的鲜明态度。

D.从本传记中,读者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好的地方官能使一地安宁,所有地方官都好,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七)

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嗣王戢之子。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一载嗣封,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皆同正。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奉太妃郑氏以孝闻。上元初,京师旱,斗米直数千,死者甚多。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岁俭,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掾吏叩头乞候上旨,皋曰:“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就加少府监。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坐小法,贬潮州刺史,时杨炎谪官道州,知皋事直;及为相,复拜衡州。初,皋为御史覆讯,惧贻太妃忧,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言貌如平常,太妃竟不知。及为潮州,诡词谓迁,至是复位,方泣以白,且言:“非疾不敢有闻。”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既有表现李皋孝敬母亲,又有表现李皋忧虑百姓的一组是()

①夫人日不再食,当死。②于是开仓尽散之。③由是举奏。④以良政闻。⑤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

A.①③⑤

B.②④①

C.①②

D.③④⑤

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李皋多智谋,上元年初京师干旱,他为了自己活命,申请调任外官,朝廷未准,他就故意犯一点小罪,被贬职温州,达到调任外官的目的。

B.李皋是个孝子,他不仅孝敬自己的母亲太妃郑氏,他被降调潮州时对太妃谎称升迁以免母亲担忧,而且对那些不孝敬母亲的人极为痛恨,李钧、李锷两个逆子就是因他弹劾而被免官的。

C.李皋代理温州知州时,为赈救灾民,不听下属官吏劝告,私放官米,先行后奏,后受到掾吏的举报,但皇上不仅没有批评,还嘉奖他的做法,并加授少府监之衔。

D.李皋在处州代理知州时,在任上政绩斐然而闻名四方,后来被征召到京师,因犯一点小法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多亏后来当了宰相的杨炎知道他的情况,又把他调到衡州。

参考答案

一1.①介词结构后置。(“于道”为后置成分)②定语后置。(“贫贱”为后置成分)③宾语前置。(“安”为前置成分)2.B。(“安往”即“往安”,译为“去哪里”)(二)1.定语后置。2.①谋生的道理,没有比勤奋更重要的了。②用这种态度去经商,就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③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蚀,常流动的水不会腐臭。3.珍惜时间,抓住分分秒秒。三1.①使……受害。②立刻,马上。③断绝关系。④从前。⑤以礼相待。2.A。3.B。(四)1.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2.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五)1.怃然,亟令询之,彻宴席,厚给之。(只要答到“怃然”即可;没答“怃然”,其他3个至少答到2个。)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意思对即可。如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如据实回答没有新的理解,只要有充分理由亦可得分。)(六)1.B。2.D。3.C。(七)1.A。2.B。

查看更多
【中考试题资源: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lyqypgqoudyk/
文言知识推荐
热门文言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