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以及与二年级教材编排上的异同

课后练习   更新时间:2024-03-29 14:21:31

一、总体构想

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以及与二年级教材编排上的异同

一年级上册教材力求搞好低幼衔接、稳步推进。从一年级下册开始的后续教材,适当地顺次加大改革力度。依据这个编写设想,教材编者对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做了精心的安排,并将课程改革的理念整合于教材的编写之中。

二、基本结构

1、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可参看目录)。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祖国壮丽的河山;科学的思想方法;献上我们的爱心。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本册共有32篇课文,精读课文24,略读课文8篇。每组教学内容包括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用“*”加以标明,位于精读课文之后。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除了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内容之外,教材还安排了与词句理解和课文内容有关的习题。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的差异和体现学生在习题选择上的开放与自主,教材相机安排了“选做题”(可参看73页);此外,教材还于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开阔眼界(可参看27页);考虑到学生开始刚刚开始一般意义上的习作,为了增加训练机会,教材在部分课后练习中增设了“小练笔”这个栏目,力图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练笔提高习作水平。

3、“语文园地”在栏目的编排上,与二年级教材有着很大的承继性。每个“语文园地”都有5个栏目,与以往教材一致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4个栏目属于固定内容,在每个“语文园地”中都有安排;第5个栏目属于机动栏目,我们从“宽带网”“展示台”“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中选择一个放在具体的语文园地中,作为第5个栏目,它们在本册教材中各出现了2次。需要说明的是“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它们在本套教材中都是第一次出现。“趣味语文”(参看132页),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活动中增强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之下,可以通过教师本人和学生课前的准备,将其组织成容量为一节课大小的“趣味语文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成语故事”(可参看33页),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丰富积累、增进修养。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复述故事,交流感受,也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材料,将其组织成容量为一节课大小的“成语故事阅读”活动,使学生加强积累、增进拓展、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八组精读课文之后,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参看目录),供学生作为延伸、扩展阅读之用。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和一个词语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2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这些生字,除了随精读课文一起学习以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学生既可以通过增减偏旁的方法来认识新字(如82页“读读认认”),也可以借助同类事物的列举或者词语的组合来学习生字(65页“读读认认”、114页“连连认认”)。词语表所列举的词语都来源于精读课文,一般不含生字,学生可以参照这个词语表自由抄写、积累,但不要受它的局限,学生还可以积累课内课外学到的含有生字的词语。

5、注音。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里面的生字,只要学生还未会认,每次出现都要求注音。导语、连接语、课后练习、资料袋以及语文园地中的生字,只在本书首次出现时注音,在本书中第二次出现以后不再注音。学习伙伴的话与文章、作者的说明一律不注音。有些生字的读音根据具体的语境会发生语流音变,即轻声或者儿化,教材中对此做了标注。

三、特别说明

(一)继承低年级教材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教材内容的整合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本册教材同低年级册一致,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精神。

每一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之后的课文以及部分练习,“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以及展示台等内容,都是围绕本组的专题合理安排的。

如第二组(可翻开教材),导语以质朴明确的语言点出了本组的专题──名人故事。围绕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则讲述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侯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在他们与孩子或者他们小时侯的平凡小事中,体现出的保护动物、关爱儿童、勤于思考和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语文园地一”里“口语交际”紧扣本单元的专题,要求学生一起讲讲名人的故事。“习作”则引导学生将本组课文记述名人故事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写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事。“读读背背”与“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相应,要求学生积累名人名言。“成语故事”则安排了我国古代名将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珍惜时间、努力进去的优秀品质。所有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是围绕“名人故事”而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在以往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围绕名人故事,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了一起。

不局限于此,本册教材在以往几册教材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内容之间的整合。突出表现在:

1、导语的导学功能加强。大家知道,二年级教材的导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点明单元主题;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本册教材开始,我们又赋予导语另一个功能──那就是为本组其他学习内容的展开而为学生布置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譬如,第四单元的导语“我们还要留心观察,看谁有更多的发现”,这个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随着本单元的学习,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以便在后面的“口语交际”中交流“观察中的发现”。导语导学功能的加强,使得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凑,整个教学的开展也更为顺畅。

2、加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形式联系。二年级下册教材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没有明显的标志加以联系和区分。从三年级上册教材开始,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多了一段文字──我们称之为连接语,其主要功能是提示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联系,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布置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通过这个连接语,学生可以将学习精读课文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培养起来的知识和能力有效地进行迁移,并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加以巩固和强化。譬如,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之后(可参看110页),略读课文《狮子和鹿》之前有这样一段连接语:“《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下面这篇课文,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认真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这段文字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同时又激发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兴趣,并进一步提出读书的要求,“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安排了课文学习与实践活动得以更好整合的综合性学习。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那么综合性学习如何体现在语文教材之中呢?人教版教材围绕课程标准提出的“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理念,巧妙地将综合性学习与课文阅读结合在一起,并使之成为课文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譬如,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在《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之后,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参看5页),要求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在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之后,教材又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提示”(参看11页),这个提示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醒学生,自己是否按照前面“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去做了,如果没有做,要及时补上;第二,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做进一步的指导,包括一些具体的操作程序、细节或者方法的说明。“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就不只是和本单元的专题相关了,它们还与“综合性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则让学生记述课余发生的事情。“展示台”则要求学生展示搜集到的邮票、阅读的课外书、小组合作办的图片展等等内容,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将课文学习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等等迁移、延伸到实践活动当中来,加强课堂内外的、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将口语交际、习作以及成果展示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力图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等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努力完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中年级的阶段目标

本册教材在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等内容的编排处理上,都尽量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整体的训练。这一特点突出地体现在文中学习伙伴所说的话里和课后的练习之中,譬如:《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后“我很喜欢这所民族小学,让我们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4页,关注到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小摄影师》文中学习伙伴的话“这名少先队员真会想办法”(21页,关注到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材从三个维度关注不同学习内容的安排非常充分和丰富,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教授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体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册教材继承低年级教材的编排思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能体现鲜明主体性的、与学生本人平行的语气、方式来组织教材内容。譬如,《盘古开天地》文中“我发现这一段有不少意思相反的词(71页)”“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73页)”,文后的“我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73页)”,类似于这类形式与内容的编排,都力图改变以往教材中直接安排教学活动的“问题”或“要求”等生硬方式,代之以自读自悟的形式或者是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讨论。

查看更多
【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以及与二年级教材编排上的异同】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hyqywxgqzygi/
课后练习推荐
热门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