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为前提 读为主线 层层推进

课后练习   更新时间:2024-03-29 12:41:28

人教版实验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适应性和较强的开放性等特点,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实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语言浅显,适合儿童年龄特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也为广大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学好课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有力凭借。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呢?下面简单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趣为前提 读为主线 层层推进

一、把握实验教材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快感。这就给六、七岁的蒙童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这样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打消缺乏自信的学生怕读错的顾虑,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读,放胆读,由“老师要我读什么”转变为“我想要读什么”;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雪孩子》时,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四季》一课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也可设计让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内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和《自己去吧》时,为了让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以歌的形式唱起来,跳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动起来,寓教学于快乐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

二、初读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认为课文内容直白,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了。实际上刚入学的儿童是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初读感知环节,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这既是多种感官加工、处理、感受书面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规范了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书面语,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水平的过程。

三、落实精读环节,注重培养语感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实验教材始终把朗读(背诵)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十分注重对课文材料的感悟。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培养他们的敏锐语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朗读。在深入读文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首先,要扎实细致地落实读,做到以读为本。要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思路,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朗读时要体现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读书形式,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比赛读等,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自由选择听众,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入情入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其次,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可通过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眼看、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联合加工,把故事中的人、事、景象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使头脑活动起来,从而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时,可让学生帮助小松鼠出出主意怎样才能找到花生。老师先给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后,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因为个体的差异,学生会想出许多不同的主意,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肯定,因为这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这一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阅读行为获得个性化的感悟。

四、抓好熟读转化环节,加强积累运用

“重积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的又一鲜明特点。积累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语文,要注重积累和运用,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篇佳作,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我们应当让多种感官参与,进行多重记忆,立体积累。第一,学生凭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获得审美的基础上进行熟读。可以配上动作有感情地单独朗诵,可以分角色诵读,可以听老师范读,借助录音机配乐朗读,也可以利用录音带、录像、课件小声跟读跟背,并展开想像,细细咀嚼品味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全方位领略课文语言材料的美。有了深切的体会,课文内容不知不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第二,提倡“教、学、做”合一,积累好词好句。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少而精,形式丰富多样。在“我会读”“读读说说”“我会说”“读读画画”这些题目中,有词语(如叠词、词的搭配,形容词)的练习,句子的练习等,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完成,再写一写。总之,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感悟运用能力。第三,加强课内,延伸课外。要努力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课堂上要以文本作为中介,通过文本的启发,交流读书心得,拓展语文学习渠道;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师可通过一篇带多篇,引导并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读的语言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等课外读物;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向学生提供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可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指导学生主动读书,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和处理信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量自然会增加。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学会读书,内化语言。通过积累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实验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的内容体现时代精神,编排符合语文学习规律。我们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

查看更多
【趣为前提 读为主线 层层推进】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eyxqyoptynok/
课后练习推荐
热门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