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知识扩展   更新时间:2024-03-29 19:04:11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一般阅读

【考试目标】

1 .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 .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

3 .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能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

4 .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

5 .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6 .体会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7 .初步领会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作用。

8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 .能从一定阅读目的出发,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 500 字左右)略读浅显文章,迅速把握大意。

10 .能背诵或默写有此项要求的基本课文的段或篇。

【复习指导】 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而要读书、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可以说,阅读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初中生一般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宜从“感知一理解一揣摩”三个步骤进行。

1 .感知。

所谓感知,是指通过初读了解文章全貌,粗知大意及其梗概,也即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如何做到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在第一遍的初读中,边读边把一些生字、难词、难句,以及明显显示作者思路的文章各组成部分,如标题、小标题,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段,以文章中心意思作的开头、结尾或议论、抒情等,分别用不同符号画出来。在纵览全文之后,就应据此粗略地感知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如叙述的事情的梗概,说明的事物的概况,论述的道理要点等),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文章大概说了几层意思,这几层的意思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在“感知”这个步骤中,重要的是通过对文章进行粗略的测览从而求得对其全局性的整体感知,而不是对文章零星的、片断的、局部的意思的把握。

初读阶段形成的整体“感知”印象,是下一步“理解”文章的必要的基础。如果缺了这个基础却去孤立、静止地研读字、词、句,探究其所谓的微言大义,那么结果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阻此,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必要步骤。

2 .理解。

“理解”是指通过正确理解文章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而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操作时应注意下面两点。

( 1 )理解语句。字、词、句是构筑文章的语言材料,要想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先从语言材料入手。

在阅读理解中,对那些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形似字、多音多义字,应动手查查字典、词典以求理解。特别是对那些多义词,更应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作用。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走。”句中“漂亮”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好看,美观”;一是“出色”。借助词典所供的义项并联系上下文意思,“漂亮”一词的意思在这里当是:(指拉车)出色。在正确理解其含义后,我们还应进一步地理解它的作用。这时我们可以根据“感知”阶段获得的整体印象,进而推敲出:作者用“漂亮”(出色)限制“小伙子”,说是连这样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走”,那么,天气之酷热便不言而喻了,后面样子在烈日下拉车之苦也就可想而知了。这里所说的“天气之酷热便不言而喻,后面样子在烈日下拉车之苦也就可想而知”就是“漂亮”一词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对多义词的含义及作用的理解是这样,对其他看似乎常,但其义重要的关键词语,也应按上述方法联系上下文,进而理解它的含义、作用。

在阅读理解中,不仅要注意一些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的句子,而且要特别注意体会一些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文章中的句子,一些除有表层含义外,还具有深刻的内涵、深透的意蕴。这深刻的内涵、深途的意蕴,便是句子的深层含义。

一般地说,那些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蕴含深刻哲理的,具有象征意义或表达某一思想感情的句子,往往具有深层含义。

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应多角度地反复推敲、理解,才能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如《荔枝蜜》的结尾这样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读了这个句子,我们不能单从“此句写作者做梦和梦境”去理解,因为这只是它的表层意思。相反的,我们应这样推敲:作者为什么会做梦?梦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梦境是否意有所指?作者从不大喜欢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蜜蜂,感情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经过这样的反复推敲,我们便能正确体会:原来作者是要通过这样的梦境道出自己的真情实意由爱蜜蜂到爱劳动者,由爱劳动者到愿做劳动者进而要和劳动人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这,便是该句子的深层含义。

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应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准确地把握,不能任意猜想、主观臆断。

( 2 )理解结构、中心意思。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客观反映,因而理解、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能了解作者的思路,从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自然段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要在正确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及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把内容联系得最紧密的几个自然段归并在同一个层次里。与此同时,还要透过层次之间意思的有机联系,进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共有 15 个自然段。

文章一至三自然段的共同点都是作者从切身的感受提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因此这是第一层。文章的四至八自然段写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体现战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九至十二自然段写马玉祥救朝鲜小孩,表现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十三自然段写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侧重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十四自然段根据上述三个故事进行议论抒情,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这样看来,文章的四至十四自然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意在共同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的原因。因为其意思的紧密联系,所以它们应归并在同一层里,这是第二层。文章的十五自然段联系我们的幸福生活,号召我们热爱志愿军战土,指出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既是全文的总结,也是文章的第三层。

通过这样的分析归纳,就可以较准确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而把握作者的思路。如果紧接着再深入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也就显而易见了。

理解文章的结构,除上面从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入手外,还应注意不同文体结构文章的特点及文中过渡性段落、语句或关联词语的提示。

3 .揣摩。

文章一定的语文形式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一定的思想内容由一定的语文形式去反映。如果说,阅读的第二步是“理解”形式如何反映内容的话,那么“揣摩”这一步就是研究“内容是如何靠形式去反映”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已知的中心意思、写作意图的指导下,去研究作者怎样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等。

从上文所举的例子我们可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中心意思和写作意图是: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那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去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的呢?

在围绕中心选材方面,第一个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与敌人顽强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体现了战士们意志的坚韧和刚强。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对朝鲜人民充满着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品质的纯洁高尚。第三个事例侧重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气质的淳朴谦逊,胸怀的美丽宽广。在这三个事例中,既有英雄集体(第一个事例),也有知名、不知名的个人(第二、三个事例);既有英雄行为(第一、二个事例),也有揭示战士们精神境界的纯朴语言(第三个事例)。由于这三个事例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同时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所以它便能集中、概括地说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写作意图。

为表现文章中心,在谋篇方面,最突出的是三个事例的次序安排。前两个事例表现战士对敌人的恨和对朝鲜人民的爱放前头,而回答为何有很、爱的思想基础的第三个事例则放于后。

为表现跟文章中心有关的烈士们生前与敌人展开的英勇搏斗,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运用“抱”、“掐”、“掼”、“衔”、“扣”等动词,细致 4 传神地描写了烈士们遗体、的各种姿态。

经过上面的细心揣摩,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去反映、表现,我们也就心中有数了。

阅读能力还包括阅读速度和记忆力,也就是“考试目标” 所定的第 9 和第 10 点。

“感知一理解一揣摩”这三个阅读步骤,基本概括了完成一般阅读的过程:即不仅要通过文章的形式透彻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形式怎样为内容服务。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一般阅读能力,就得按这三个步骤逐步努力。

(二)记叙文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考试目标】

1 .能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 .理解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3 .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

4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5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 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伊 。

6 .理解记叙文线索的特点和作用。

【复习指导】

1 .指出记叙的要素、人称、 “记叙的要素”,包括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等。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必须包括基本的记叙要素。

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回忆我的母亲》、《驿路梨花》等。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如《同志的信任》、《记一辆纺车》等。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

阅读记叙文,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按照到日本以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穹来写,前因后果,条批又清楚。 J 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如《藤野先生》中,东京的事情记叙就较略,只是作为原因交代一下;仙台的事情记叙则较详,因为这是文章表达中心的重点内容。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

我们分析一篇记叙文,应能认识它的记叙顺序,并且能够对这种顺序的选择运用的作用有所了解。考试检查这种能力,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让考生分析某篇学过的,而且记叙的特点又比较突出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种情况只限于基本课文;如果要求考生回想的课文,那就必须是要求熟读或背诵的。另一种是列一篇课外的文章或一段记叙完整的文字让考生分辨。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记叙文的层次。理清记叙文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记叙文常用的层次(部分)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按时空转移划分,如《老山界》。

②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如《藤野先生》: 见藤野前与藤野相识离开藤野

③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如《挺进报》: 起因发生发展结局

④按内容变化划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二部分的三个层次: 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

⑤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如《荔枝蜜): 不大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 4 )把握记叙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3 .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必须有明确的表达中心,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因此,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阅读文章,一定要归纳出中心思想。多数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比较鲜明,读后往往能用一两句话归纳出来;但也有一些文章,中心思想比较含蓄隐晦。归纳中心思想有哪几种方法呢?

一是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阅读一篇文章,要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先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出各段的段意,根据各段所表达的意思,经过综合分析,然后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是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和事件的思想意义,是归纳中心思想的重要方法之一。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从而归纳中心思想。例如计根火柴),主要记述了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文章具体地描绘了无名战士精心地保留火柴和郑重地献出火柴,给红军队伍带来光和热的形象。我们通过分析无名战士的言谈举止,可以归纳出中心思想是:本文记叙长征路上一位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反映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宣传的道理,然后归纳中心思想。

三是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从而归纳中心思想。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揭示中心思想,我们就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如《回忆我的母亲》,开头就概述全篇;《一件小事》的结尾:“教我惭。傀,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点明这件事对我的教育。

四是从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成分入手。记叙文章的抒情和议论成分,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白杨礼赞》中,多次赞美白杨树,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抒情成分,就充分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归纳中心思想,要注意尽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代替中心思想。

4 .理薛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记叙性语言的准确、生动是记叙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在阅读中,注意对其加强理解,既有助于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的写作。例如《我的老师》有这么一段: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上面这些记叙性语言,可以说是够准确、生动的。单就“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来看,文中用“落”而不用“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落”的速度比较慢且手里有控制,而如果真的是动怒的打,就该用“抽”了,而且“落”的前面还加了“好像要”来限制(可从时间宽容等方面理解)。这就准确地把慈爱的蔡老师那种假装发怒,犹如亲娘打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神态动作生动地描绘出来。

对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的理解,要注意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因为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所得的答案才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三)说明文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记叙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考试目标】

1 .理解文章所说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的重点,领会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

2 .领会事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说明的对象及本质进行说明的。

3 .理解说明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领会说明文内容和形式的条理性。

4 .能理解和分析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

5 .体会说明性语言准确、简明等特点,了解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不同特点。

【复习指导】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明事理。说明文有两种类型:一是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一是事理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把握说明的主要内容。

阅读时,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段落层次说明的对象及其相互的关系,同时联系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事理)的特征(本质)进行说明的,这样就能把握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事物的特征,是指这~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无论说明哪方面,都必须抓住它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不仅指表面可以看得见的一些特殊标志,还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一些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事物,必须从几个方面说明,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阅读说明文,必须仔细分析,认真领会,从字面意义上深入理解,找出各方面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2 .弄清说明的顺序。

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所以,弄清文章说明的顺序,有助于对被说明事物(事理)的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l )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

( 2 )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

( 3 )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等进行说明。

阅读说明文,应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入手,把握它的总体结构和布局,了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进行说明,从中学习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3 .理解说明的方法。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

( l )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介绍风沙进攻的情况时,根据其进攻的主要方式分为两类:“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然后分别具体地加以说明,使人们对风沙的进攻方式有确切的了解。

( 2 )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下定义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同提问结合起来,先提出主要说明的问题,再用下定义的方式回答。有的先下定义,再作具体说明,如“激光是一种最亮的光。它比太阳光亮一百亿倍以上”。有的先具体说明,然后概括成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碳酸气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氧,这叫做光合作用。”

( 3 )举例子。举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去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苏州园林》一文在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就举出了“阶砌旁边栽几丛 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著我木香”,“如果开窗正对 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尺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三个例 子,使说明真切、具体。

( 4 )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 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有这么一 句:“如果把一万种每种 15 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 大约有 5 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 15 公斤。”由于使用了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便增强了“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方便”

的说明效果。

( 5 )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用“ 76 米”、“ ed 米”、“ 33 米”、“肠 op 立方米”分别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体积。

( 6 )打比喻。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中国石拱桥》开头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既形象地说明桥洞的特征,也能吸引住读者。

4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有这么一段: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 75 公里,东西宽 5 至 16 公里,海水平均深度 146 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 400 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今天世界上最成的咸水湖死海。

这段话说明了死海的成因地形特点、化学成分和物理变化。它要说明的容量相当大,但语言却相当简明、准确。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讲到说明文语言,还有一点要把握的是:说明文如果从写作上的特点分,可有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等之分。

平实说明文指的是一些非文艺性的科普说明文,它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只对事物作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说明,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时语言简明平实。这类说明文的特点是科学性和知识性都很强,如《向沙漠进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科学小品文也称文艺性说明文。它在语言表达上比较活泼,常常借助于某些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点作些描绘,使读者轻松愉快地获得科学知识。这类说朋文的特点是既有科学性,又有文艺性 f 如《松鼠》《死海不死》

(四)议论文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记叙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考试目标】

1 .理解议论文中论据和论点及其关系,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 .理解议论文的基本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理解和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4 .领会议论性语言严密、概括的特点。

5 .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及驳论的三种批驳方式。

【复习指导】

1 .论点和论据。

( l )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如。

《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准确地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关键的一步。中心论点的提出位置,一般有一以下几种:

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如《谈骨气》一文,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篇末出现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

在上述位置提出的中心论点,形式上一般都是完整的句子,但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阅读从而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 2 )论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作论据的道理,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先哲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和生活中的常识等。

阅读议论文时,要能够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同时要从文中的事实论据中看出道理,从道理论据中联系相应的事实,理解这些论据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例如在阅读吴晗的《谈骨气》时,当我们根据要求找出事实论据后,还应该进一步想一想:文中的“文天祥拒绝降元,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三个事实论据中的三个人物,代表了中国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因此这三个事实论据与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总之,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之间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2 .论证。

( l )论证方法。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与论点、论据共同构成人们所说的议论文“三要素”。论证是“怎样进行证明”(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如果作具体的分析,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例证法、引证法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按照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严密地进行论证,交代清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准确清楚地表达思想观点,反映客观实际。阅读议论文,应能懂得分析其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以及这种论证方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中学习和掌握一些论证的方法,提高议论文阅读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议论能力。

①举例论证,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可见摆事实在论证中是很重要的,有了事实,道理就容易讲得通,讲得清楚,容易被对方接受。这是我们应用比较多的一种论证方法,例如《应该敢提“俭”字》(韦君宜): 要说一提俭朴,街上的消费品就会卖不出去,会妨碍市场搞活,我不信有那个事。从全局说,现在我们的物资并非多得卖不出去,而是太少。喜欢过好生活是人的天然欲望,压也压不住。只要是适应人们需要的东西,自有人买,何必担心? 再说花钱的道道很多。爱国华侨陈嘉庚那么有钱,还能自已过俭朴生活,把大量资金投给家乡办学校,不愁钱花不出去。我们干吗因怕人家钱花不掉,而不敢谈俭朴呢?即使真有少数人很吝啬,我看也比许多人以奢侈为荣、为钱不顾一切要好。

②引证法。主要是指引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使用引证法要注意引用得恰当、准确,并且注意引用的完整性,防止片面引用和机械引用。例如(为中华腾飞立志成才)(王通讯)中论证中学生的不足时,就引用了马克思两段精辟论述。

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人眼前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一目标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伟大的”,“伟大的东西总是围以辉煌的光彩,辉煌的光彩就会激起虚荣。 C ,而虚荣。 G 又很容易弓】起激动或我们心目中的激动;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

③对比论证。常见的是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论证中心论点。例如《反对自由主义》(毛泽东)的开头一段把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了明白的对比。又如(事事关心》中把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学者与空头政治家与书呆子对比,十分精辟地论证了事事关心的重要性。

④比喻论证。借助浅显的或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说明一些较深刻的道理。例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巴甫洛夫)中以空气与鸟的翅膀作比喻论证事实与理论的关系。

( 2 )论证方式。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①立论。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要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可以说,每一篇议论文都有立论,例如《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叶圣陶): 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 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作者在本文的题目和开头都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开篇“立论: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又如:《怀疑与学问》(顾颌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作者开篇引用古人的话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再如《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朱光潜): 对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②驳论。驳论是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发表、确立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通常的驳论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对这三种驳论方式,阅读时应能辨别清楚,并在写批驳性文章中有意识地运用。

a .通过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来确立正确的论点。一般的方法是先举出对方错误的、荒谬的论点,例如《社会主义在中国是成功的》(张启华): “社会主义在中国失败了”,这是近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鼓吹者们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主要论据之一。那么,社会主义在中国到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谬论摆出来之后,作者就以充分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道理直接加以批驳: 人们常讲事实胜于雄辩。…… 首先我们要看到,失误并不是我们的全部历史,而只是四十年历史中的一小部分。…… 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所获得的成就,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政治、文化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种驳论方式针锋相对,干脆利落,能有力地戳穿谎言和谬论。

b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因为论据是用以论证中心论点的根据,因此,把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例如《“友谊”还是侵略?》(毛泽东)就是采用了逐条批驳论据,进而驳倒论点的写法: 敌论 艾奇逊说:“从我们历史很早的时候起,美国人民和政府就关心中国了。虽然距离遥远,可是那些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团结中美两国人民的纽带,一直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许多年来种种善意措施便是证据,例如用庚予赔款来教育中国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废除治外法权,以及战时和战后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等等。美国始终维持并且现在依然维持对华外交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包括门户开放主义,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的完整,以及反对任何外国控制中国等等,这是有案可稽的。”

驳论 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

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自从 1840 年帮助英国人进行鸦片战争起,直到被中国人民逐出中国止,应当写一本简明报要的教科书,教育中国的青年人。美国是最早强迫中国给予治外法权的国家之一,这即是白皮书上提到的中美两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签订的 1844 年的望厦条约。就是在这个条约里,美国除了强迫中国接受五口通商等事以外,强迫中国接受美国人传教也是一条。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 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欺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治外法权是“废除”了,强奸沈崇案的犯人回到美国,却被美国海军部宣布无罪释放,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战时和战后的对华援助”,据白皮书说是 45 亿余美元,据我们统计是 591400 余万美元,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这些事实,都有力的驳斥了美帝国主义的谎言,揭露了他们打着“友谊”的旗号进行侵略的罪恶行径。

C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也就是说把对方“强词夺理”之处戳穿,使其论点不能成立。这种驳论需要以逻辑知识作基础,从敌论的逻辑错误中找突破口,要求较高。课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旁观者”未必清》:

这些“旁观者”清不清呢?一点也不清。

试想,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按理说,人人都应当是“当局者”,是主人翁。碰到困难,自己应尽一份力量。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他是不主张做旁观者的,何况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呢?如果你竟当了旁观者,就表明你完全忘记了一个中国人的起码的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清”。

一个人一旦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就会渐渐地与时代隔膜,与人民疏远,既尝不到创业的艰辛,也领受不到胜利的乐观。甘与苦,爱与僧,冷与热,跟时代全不相通。这样就会变得庸俗假琐,。 C 胸狭隘,斤斤计较一蝇头小利,而不顾四化之千秋大业。正是所谓“不见舆薪”,又何“清”?

可见今天的旁观者,因为不清对四化前途不清,对社会规律不清,对时代潮流不清才旁观的。而愈是旁观,便愈是“不清”了。

现时,那句流行已久的成语似乎应当倒过来:“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样一改,也许更符合唯物论的认识论,俗话说:“袖手旁观”。“袖手”,正是旁观者的特点。凡事若不动手,只是袖手观看,就不会有变革现实的实践。只凭看,怎么能看得清呢?

作者分析“旁观者”脱离实践,跟时代不相通,这种人与“清”怎么可能有必然的联系呢?可见“旁观者清”的推理论断是不合逻辑规律的。“旁观者”只能成为“落伍者”。

运用驳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准目标。首先弄清楚敌论的错误之处,在确认无疑之后,就选用最有分量的论据来驳斥,有理有据。

第二,抓住要害。要选择最突出的错误即敌论的要害之处,进行批驳,不可面面俱到,做到有主有次。

第三,内外有别,有理有节。对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分别对待。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绝不手软;对同志要以治病救人的态度,适可而止,不宜过分。

3 .议论文的结构。

从议论文的结构方面来看,一篇议论文应该有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我们以《青年必须掌握科学》(斯大林)为例:

( l )引论。文章提出要论述的问题的部分。本文第一段: 我国无论在农业方面或工业方面愿意参加建设和领导建设的人有的是,会建设和会领导的人却少得不像话。相反地,我们在这方面是非常无知的。不但如此,我们还有些人决心歌颂我们的没有文化。……

( 2 )本论。对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和事实进行分析,树立自己的观点的部分。本文第二段至第六段: 我认为不消除这种野蛮和不文明的现象,不消除这种对待科学和有文化的叫野蛮态度,我们就一步也不能前进。…’··…… 没有这些干部,就谈不到我们能赶上和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本论中,作者围绕“青年必须掌握科学”这个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 3 )结论。运用论据进行了透彻的论证之后,清楚地得出的必然的结论部分。本文最后两段: 掌握科学,培养各种知识部门的新的布尔什维克专家干部,学习,学习,最顽强地学习,这就是现在的任务。

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同志们,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 用引论、本论、结论的提法,同学们会感到有点抽象。其实,这与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提法是一致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写评论性议论文的写法。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结构提纲: 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和 J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 ( l 、 2 段) t 自由主义的根本分歧 L 自由主义主张取消思想斗争 (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为下文分析提供依据( 3 - 16 段)

分析问题(自由主义的危害来源; 思想方法和自由主义,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的性质( 17 - 20 段)

解决问题{指出克服自由主义的途径,发出号召(21、22段)

4 .议论性语言的严密、概括。

把握议论文中的议论性语言严密、概括的特点,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阅读时,可从有关的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如《“友邦惊诧”论》在批驳“国将不国”这一谬论时,只用了如下一段: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文中的“……就……”,概括揭示了“友邦”同“国府”的主奴关系。正是这看似曾普通通的一组关联词语,把党国对主子的千种奴颜、万种媚骨尽收其中,其概括力可谓强矣。再如文中由“好像……一样”构成的排比句,它是作者根据“党国”的逻辑进行推论的,这些推论,一个比一个荒谬,一个比一个可笑,因而不仅活现了“党国”投降卖国的丑态,而且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国将不国”的责任应由“党国”来负。

(五)文学作品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记叙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考试目标】

1 .理解散文材料多样而主题集中的特点,领会散文的中心思想。

2 .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析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理解剧本中的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文字,理解戏剧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剧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 .了解诗歌语言形式的一般特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理解文学作品的一般常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复习指导】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首先要了解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诗歌这四种文学体裁样式的有关常识和各自的特点,然后从形式入门,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1 .散文。

这里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虽然它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取材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在结构上只能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

因此,阅读散文要注意找出文章中的线索,看看文章是怎样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采集广泛的题材内容,从而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的。

2 .小说。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一篇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阅读小说,宜从三要素入手,便能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把握这一点,然后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了解人物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进而分析人物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这样说,便能深入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要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通过阅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除从上述方法入手外,还应注意联系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创作意图。

3 .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戏剧文学,即剧本,它通常由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和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两个部分组成。舞台提示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它能加深我们对剧本的理解,阅读时应予注意。与此同时,要注意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台词 3 (语言)和戏剧冲突中所反映的人物思想性格,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诗歌。

和谐的节奏,精炼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四大特点。

阅读诗歌,要特别注意诗歌遣词造句讲究精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eryqpytpuffi/
知识扩展推荐
热门知识扩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