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文导入

教学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29 05:52:59

【导入1】

《游褒禅山记》课文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我们从中来感受作者游褒禅山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导入2】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导入3】

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有一座褒禅山,风景秀美,原建有宏伟寺庙,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被毁,现仅存两洞。前洞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侧有一泉,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风化难识。由前洞翻过一座山,“有洞窈然”,这是后洞。后洞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至今是个谜。然而,这些都不是使它闻名遐迩、千古流芳的根本原因,是王安石的一篇用游记形式包裹起来的极富思想的论文才使得褒禅山拥有了傲视群山的资本。让我们借着这座山,来感受这位“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于字里行间洋溢着的鼓荡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吧。

【导入4】

我国地大物博,奇山异水遍布大江南北,历代文人骚客,雅士名流,多喜访游这些胜景,吟诗作赋,挥毫作文,描写各地各时独特风景,借以抒发其胸中块垒,或失意仕途,或忧国忧民,或高超出世,一言以蔽之,多是景为情役。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独出机抒,走出了写景抒情的窠臼,闯入了记叙说理的新境界。那么此文记了什么地方的胜景,又阐述了什么道理呢?

【导入5】

听课前想一想:

1、本文作为游记,与本单元前面几课有何不同?

2、你是否有过在某一次活动中,体会到一些道理的经历?

【导入6】

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些哪些?《游》一文是王安石矢职回家时,浏览此山后所记。

【导入7】

毛泽东《题庐山仙人洞》诗:“天然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欲见美景须要一定的体力和毅力,才会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情怀啊!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王安石登山有什么感受。

【导入8】

还记得唐宋八大家吗?谁能说一说?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柳宗元、韩愈、曾巩、欧阳修。

其中谁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

【导入9】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

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导入10】

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查看更多
【《游褒禅山记》课文导入】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ddsyqtzkzkfi/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