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20

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18 15:34:20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教案20

教学目标:

1、 找出有关“听雨”的文字,尝试美读。

2、 对不同时空下听雨的比较和听雨、嗅雨、观雨的不同感受的比较,体会作者的文化乡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感受听雨意境,鉴赏诗化语言。

2、 从语言的鉴赏中和比较中领悟“听雨”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74年春寒料峭的台北,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有一位诗人穿行在厦门街的长巷短巷,潇潇的冷雨打在伞上,也滴落在他的心里,听听那冷雨,迸溅出的是他漂泊半身的无限感慨,更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乡愁,这就是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今天,我们来学习此文的节选部分。

二、了解作者

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 “江南人”。1949年(21岁)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46岁),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64岁),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诗人,浪漫的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梁实秋:“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自称“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余光中语录: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他在2003年度散文获奖感言中说“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 仓颉滂沱 薄荷 氤氲 岑寂 米芾 王禹偁 纤手

羯鼓 忐忑 寒濑 惊悸 淅沥 舐犊情深

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称雨为“喜雨”“好雨”;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称雨为“寒雨”,那么余光中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然后找同学来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设想一:】

师: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不好懂。)

师:文章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散文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下面同学们速读全文3分钟,划出文章中提示文章行文思路的语句。并思考一下,题目《听听那冷雨》,真正写听雨从哪一段开始?

(学生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提示性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把你划出的句子给大家读一下,说出提示了哪些内容。

:第一段“惊蛰一过,春寒加剧。”“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由雨写到思乡之情。【作者由自然界的雨联想到内心的情感,做到了情景交融,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第3段中“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通过感觉写雨,重点写嗅觉。

:第4段中,“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这一段重点写观雨。

:第5段中,“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第6段中,“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这两段都是写听雨。

:第9段,“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第10段,“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 这两段也是写听雨。

:第11段中,“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写雨的音乐。

:第12段中,“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作者又回到现实。

师:大家发言都非常踊跃,找的语句也挺准确,可是第2段大家没有说,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呢?

:汉字。

师:正确。根据大家的回答,文章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第1段由雨季引出乡情,第2段通过汉字写雨,第3段嗅雨,第4段观雨,第5—11段写听雨,第12段回到现实。

老师板书 : 雨季思乡 嗅雨 观雨 听雨 回到现实

【设想二:】

大家都已经阅读过了,标题核心为听雨,听雨段落主要集中在哪里?(5——11)

除听雨外还写了什么内容?(嗅雨、观雨,分别在3、4段落)

第二段写了什么,也用一个词概括。(论雨,议论雨的形象: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美丽的霜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深秋时分,白色的结晶。)让我想到了《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雪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霞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都是雨之形,让我们感觉到雨的形象美。

嗅雨嗅出了什么味?薄荷的香味,土腥气。 这是雨带给我们的自然美。

观雨呢?第3段中哪些句子是观雨的? 溪头的山,树密……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一派烟雨迷朦的景象,体现了雨之韵——朦胧美。这种韵味让作者心生闲意,忘却尘世。所以回到台北不是朋友问起而是世人问起了。

论雨、嗅雨、观雨加上听雨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开头第一段惊蛰一过从雨季这一生活现实入手,思乡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而最后的文段则是在无雨可听的情况下思雨。

五、研习文本——重点把握听雨部分

1、作者在哪几处听雨?

:在蒋捷的词里听雨,在王禺偁的竹楼里听雨,在大陆的屋瓦下听雨,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在公寓听雨)

【5、回味大陆听雨的凄迷——游子之情//5、蒋捷词——家国之痛//6、王禹偁的听雨竹楼——文人之趣//6、回忆到的江南——故园之思//11、瓦的音乐成为绝响——现实之忧】

2、找找你最喜欢的听雨的描写,读一读,写下你的感受。

第5段:

①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化用谁的词?)

齐读蒋捷(宋元之交的诗人)的《听雨》

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三次听雨感受有何不同?】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高兴、愉悦)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白发苍苍,悲欢离合总无情,有一种凄凉之感)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②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四个词能换吗?如何读?

③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思考:“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④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十年前,余光中丧子。上世纪台湾文坛关于乡土文学与“现代派”之争,余光中批评甚至攻击台湾左翼作家及乡土作家,让人诟病至今。

⑤听读再齐读(读出那种凄迷之感)

第9段:

①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如“滂滂沛沛”“忐忐忑忑忐忑忑”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暴雨的特点。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叠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第10段:

①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长句化成小诗: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听听那冷雨

回忆江南的雨

下得满地是江湖

下在桥上和船上

也下在四川

在秧田和蛙塘

下肥了嘉陵江

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叫……

此处用长句有何好处?

:无标点的长句与第二段的短句“杏花。春雨。江南。”的比较,体会语言的形式如何为表达绵绵不绝的乡愁情感服务。

②—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本句用了什么修辞格?)

六、讨论

1、听听那冷雨,雨为何是冷的?在听雨的描写中寄寓作者什么感情呢?

:心冷雨冷,心暖雨暖。“冷”字有双关义:既突出了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同时又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之感。【不能会大陆的凄凉】所以,对雨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他的这种游子之情、家国之思的?

:1段末句“也算是安慰孺幕之情”

4段“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会中国”

5段“一打、二打、三打”实写自己的真实的感受,1974年写此文,已46岁了,中年听雨,有漂泊他乡的沧桑之感。

3、 余光中的乡愁和同学们在学校读书思念家乡的感觉一样吗?

:时间、距离、思想不同

看看余光中先生对“乡愁”的理解——

“大概最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干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夹杂着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这是地理上的乡愁。

不过,对于读书人来说,乡愁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乡愁,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份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文化乡愁

师:我们在《必修一》时,有一个专题就“月是故乡明”,有一篇文章叫《今生今世的证据》,写的就是刘亮程的那种“文化乡愁”。

4、 那么,文中哪些地方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

:2段,对“雨”的解释

3段:“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这是对中国辉煌的传统文化记忆的觉醒。

11段,“不久公寓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为再也无法听听那冷雨,不能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感到惋惜之情。

全文多处化用古典诗词,可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

5、这种文化乡愁也不紧紧是余光中的一人的,大家请看。

①《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②《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③《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叶塞宁

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

离开了天蓝的俄罗斯。

白桦林像三颗星临照水池

温暖着老母亲的愁思。

月亮像一只金色的蛙

扁扁地趴在安静的水面。

恰似那流云般的苹果花——

老父的胡须已花白一片。

我的归来呀,遥遥无期.

风雪将久久地歌唱不止,

唯有老枫树单脚独立,

守护着天蓝色的俄罗斯。

凡是爱吻落叶之雨的人,

见到那棵树肯定喜欢,

就因为那棵老枫树啊 ——

它的容颜像我的容颜。

④《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归纳

一)语言特色

1、诗化的语言,化用古典诗词,古典意蕴浓厚。

2、句式长短参差,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

3、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

4、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二)思想内容概括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再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再到公寓时代)和纵横时代的现实感(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八、课堂总结

下面我们齐读余光中的诗——《当我死时》,读时再次感受余光中先生那浓郁的乡愁和对中国

文化的眷恋之情。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九、布置作业

预习《金岳霖先生》、完成《导航》

查看更多
【《听听那冷雨》教案20】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asyqtpayqtyi/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